1、德育原则的概念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因为学生正处在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们又年轻,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能力,易受外界社会的影响,所以学校德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为学生的品德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积极向上。
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②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③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要求发展。
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③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的发展。我国的孔子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
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6)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1.基本涵义:在德育过程中,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2.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坚持正面教育原则,以事实、先进榜样和表扬鼓励为主法教育引导教育学生;②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③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2.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②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③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保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渐进地发展。
(7)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1.基本涵义:在德育过程中,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因势利导,化消极因为为积极因素。
2.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全面分析,客观的评价学生的有点和不足;②有意识的创作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③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8)知行统一原则
1.基本涵义: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
2.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②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加深认识,增强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③对学生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d.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练习巩固:
1.孔子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来了解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体现德育原则的( C )。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2.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这样的德育原则是( D )。
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3.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一原则是( A )。
A.疏导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导向性原则 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