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3、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对象的数目。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注意的分散:注意的不稳定,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5、感受性: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感觉阈限:能够引起人们感觉的刺激范围。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
6、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是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是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7、感觉的补偿: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8、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9、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10、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11、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
12、实物直观:指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教学方式。
模像直观:指观察与教材相关的模型与图像,形成感知表象。
言语直观:指在生动形象的言语作用下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
13、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14、形象记忆:是以我们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万里长城”
逻辑记忆:是个体以词语所概括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之间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公式定理
情绪记忆:是个体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动作记忆:(运动记忆)是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陈述性记忆: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对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外显记忆:是指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表现出来的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在不需要意识参与或不需要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15、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遗忘: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错误地恢复和提取。
消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压抑说:(动机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
提取失败说:遗忘是因为编码不准确,失去了检索线索或线索错误。
16、回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17、再认: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18、瞬时记忆:(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
长时记忆:(永久性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19、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20、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1、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22、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23、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问题解决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24、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地反映。
25、直觉动作思维:是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具体直观问题的思维过程。
具体形象思维: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
抽象逻辑思维:词语逻辑思维,用语言符号进行的思维。
分析思维:遵循严密的逻辑程序和规律,逐步推导,然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做出合理的结论的思维。
直觉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整体及其本质直接领悟的思维活动,它表现在对事物及其关系的敏锐、迅速地识别和整体地把握上。
聚合思维:(求同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
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
再造性思维:(常规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经验思维: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
理论思维:是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一问题。
26、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思维形式。用某种符号所代表的一类具有某些共同关键特征的事物。
|